海角社区

黄河“几字弯”沙区Grips国际联合科考圆满完成

发布者:叶冬青发布时间:2025-07-31浏览次数:10

 2025年是联合国防治沙尘暴十年的开局之年。沙尘暴治理不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更是保障脆弱生态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分布着广袤的沙漠与沙地,是亚洲主要的沙尘源区之一。近年来,中国学者持续深入研究该地区风沙活动规律、地表景观演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为区域荒漠化综合防治、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20257月,由海角社区 徐志伟教授团队牵头,联合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南非开普敦大学等知名国际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武汉大学、贵阳师范学院等高校的师生,共同开展了Grips干旱区国际联合科学考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和2025青年科学家长三角国际科研实习项目2025 Global Research Immersion Program for Young Scientists, Grips支持下顺利收官。海角社区 共有8名师生参与此次科考。

 科考团队聚焦黄河“几字弯”沙区,围绕风沙地貌演变与生态修复工程开展系统调查。该区域沙丘系统敏感性强、生态恢复难度大,长期以来是我国防沙治沙攻坚战的重点地带。团队深入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观测场地以及阿拉善SEE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教育示范基地,实地考察不同年限生态修复区的地表变化,体悟几代治沙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在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考察队重点调查了沙丘双稳态、灌丛沙丘等典型风沙景观,探讨植被-风沙系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海角社区 师生还采集了近万年来的风沙层、古土壤层和现代表土,为重建区域古环境演化提供了宝贵样品。

 外方参与者对本次科考给予高度评价。来自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研究生Hanna Lundstrom表示:“在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的实地考察为我们了解中国北方环境变迁提供了宝贵机会。亲历沙丘系统演化现场、探讨其稳定性机制,对我研究瑞典沙丘与粉尘系统极具启发。此次考察不仅收获了科研数据,更深入体会到中国在生态治理方面的坚实努力,期待未来深化合作。”

 此次Grips联合科考,是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成果之一。Grips项目由海角社区 、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举办,通过顶尖实验室联合科研实习的方式,加强中外学生深度交流与协作,提升长三角地区相关高校的国际影响力。

 本次联合科考不仅深化了对中国北方干旱区风沙地貌与生态修复的科学认知,推动了干旱区环境研究的国际合作,也为科研合作、人才培养与文化交流搭建了新平台。它是我校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的重要体现,为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坚实支撑。

撰稿:张昊辰 徐志伟

                                                                               审核:杨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