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民勤县位于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生态脆弱,年均降水量113mm,年均蒸发量2600mm,县域约84%面积被沙漠、戈壁和低山残丘覆盖,是全国荒漠化、沙化最严重的县区之一。在民勤县三角城和柳湖墩发现的距今3000~2400年(青铜时代)的沙井文化遗存,被认为是民勤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近日,海角社区 孙雪峰副教授团队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内蒙古博物院、美国夏威夷大学等单位,在国际学术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发文“Newly discovered Late Paleolithic sites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northwest China”。文章公布了在民勤县西北莱菔山山前洪积扇发现的7处旧石器遗址(BDJL5-BDJL11)。光释光测年法获得的遗址年代为9300-7600年前,把民勤县最早的人类活动历史大幅向前推进了约6000年。
民勤县莱菔山前发现的典型旧石器遗存(BDJL6、8、9、10、11)
民勤县发现的7处旧石器遗址均分布在莱菔山山前洪积扇扇缘的侵蚀地表或残留地层中。石制品发现主要为细石器和一些晚期旧石器类型,这些石制品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狩猎采集的工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在沙漠边缘活动的直接证据。在狩猎采集人群活动期间,沙漠边缘的水热条件可能相对较好,有利于耐旱植物生长,或有一定范围的绿洲形成,易于人类获取食物。莱菔山前形成的地表水为人类提供了淡水资源,所以莱菔山旧石器人群在沙漠边缘“逐水而居、逐草而居”。民勤县莱菔山石器遗址的发现不仅揭示出民勤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更深刻展现了中华文化与沙漠地貌、沙漠环境之间悠久而复杂的人-地互动关系,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民勤人民与沙漠共舞的远古历史长卷。